信达策略:当下可能是机构补仓最快的阶段
【资料图】
近期外资持续流入,背后主要原因有:(1)由于各类政策变化,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展望逐渐改善,投资者系统性重估中国资产,不只是股市,人民币汇率近期也出现了大幅升值。(2)美股近期大幅反弹,全球权益资产均大幅上涨。根据历史经验,不管是A股还是美股,机构资金补仓最快的阶段,大多是熊转牛的初段。A股历史上,牛市初期第一波,存量机构资金补仓的速度往往比牛市中后期还快。2008年Q4-2009年Q1、2012年Q4、2014年Q3、2016年Q1、2019年Q1,这几次牛市初期,私募仓位均大幅抬升,而牛市中后段反而不一定会有明显仓位的增加,比如2009年Q2-2010年、2015年上半年、2020-2021年。至于居民资金,根据历史经验,熊市结束的第一波上涨,大多情况下只会出现阶段性脉冲波动,真正的趋势性居民增量资金,要等熊市结束3-6个季度才会出现,现在还不是股市资金的主要矛盾。当下A股处在熊转牛的第一波上涨,虽然没有增量居民资金,但几乎所有的机构类资金(包括外资、私募、保险等)均大概率会快速补仓,指数上涨的空间和速度或均较快。我们认为,市场在一季报之前或将维持强势,指数有可能在一个季度内收复2022年熊市的大部分跌幅。
(1)外资持续流入原因:熊市结束+人民币升值。近期外资持续流入,流入的速度不管是跟2022年比,还是和2016-2022年比,都是属于较快的。我们认为,这背后有两个原因:第一,由于国内各类政策预期变化,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展望逐渐改善,由此导致投资者系统性重估中国资产,不只是股市,人民币汇率近期也出现了大幅升值。历史上2017年、2019年Q1、2020-2021年,人民币升值期,外资流入的速度一般都会更快一点,这是这一次外资持续流入的中长期原因。
同时,这一次外资流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短期原因:美股近期持续反弹。美股是海外权益投资者最核心的资产,美股的涨跌是外资风险偏好的最重要变量。从2016年以来的数据能够看到,2018年Q1、2018年10月、2020年Q1、2022年,每一次美股进入熊市阶段,北上资金流入的速度均会出现季度级别的放慢,而一旦美股熊市结束,北上资金流入均会有一段时间的加速。这一点可以理解为,外资在美股熊市结束后,系统性回补权益资产的仓位。
(2)牛市初期第一波,存量机构资金补仓的速度往往比牛市中后期还快。其实不只是外资,一旦A股熊市底部确立,机构资金回流的速度也会很快。我们以私募仓位为例,能够看到,熊市刚结束的阶段(也可以称为牛市初期),私募仓位回补的速度,大多会快于牛市中后期。2008年Q4-2009年Q1、2012年Q4、2014年Q3、2016年Q1、2019年Q1,这几次牛市初期,私募仓位均大幅抬升,而牛市中后段反而不一定会有明显仓位的增加,比如2009年Q2-2010年、2015年上半年、2020-2021年。
公募权益基金的仓位波动相比私募小很多,但也能明显看到,牛市初期,大多公募的仓位也能有明显的回升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这一次熊转牛初期,公募基金仓位较高,加仓空间比较有限,所以后续补仓的主力将会是私募等绝对收益型资金。
(3)居民增量资金,长期乐观,短期内可能会有季节性回升。居民资金一旦不会在熊转牛初段的时候出现,大多是出现在牛市中后期。比如2012年12月熊市结束,但居民资金的持续流入直到2014年Q3才出现,2019年Q1熊市结束,但居民资金的持续流入直到2019年Q3才出现。根据历史经验,熊市结束的第一波上涨,大多情况下只会出现居民资金的季度性脉冲回升,真正的趋势性居民增量资金,要等熊市结束3-6个季度才会出现。
(4)策略观点:V型反转的主升阶段还未开始。2022年10月中下旬的股市底部,非常类似2018年Q4,二十大结束后,投资者逐渐开始关注2023年的经济或货币政策。房地产、疫情、消费等行业的政策均出现了较大的方向性变化,指数的反转已经展开,过去1年比较有效的熊市思维(利多兑现就离场)可能失效,建议转入牛市或震荡市思维,利空不出现,即建议持有。后续可能会出利空的时间分别是密集披露年报业绩预告的2023年1月、披露1季报的2023年4月,我们预计2023年1月会有些小波折,但影响不大,因为年报的问题已经是2022年的过去时了。真正有可能终结这一次反转的利空,大概率要等2023年4月的1季报。
行业配置建议:熊转牛第一波,主要改变的是熊市的逻辑,过去2年跌幅最大的价值股可能会最强。当下处在熊市见底后的第一波上涨,在当下阶段,几乎大部分板块都没有高频的景气度改善,所以估值和逻辑是最重要的,历史上在此阶段,涨幅较大的板块大多为熊市中超跌或过去2-3年整体存在感较低的板块。
(1)成长中建议关注新赛道。成长的风格最近1年逐渐走弱,在此背景下,可以关注过去2-3年表现相对较弱的成长,比如计算机、港股互联网、机械设备等。这些板块过去几年受宏观需求和监管政策影响,成长性被压制,市场风格转变阶段会受益于投资者的低持仓。(2)金融地产近期超预期,或可以超配到2023年年中。银行地产的超额收益大多出现在经济下降后期到经济回升早期,在经济确定改善之前,反而更容易产生超额收益,我们认为,当下到2023年上半年均处在这一阶段。随着反转进入中期,可以关注弹性较大的非银和有政策变化的地产。(3)消费中,疫情和地产政策驱动的修复是年度逻辑,不只是短期博弈性逻辑。去年以来,受疫情和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影响,消费整体调整较多,整体风险释放较为充分。年度关注疫后产能格局优化的酒店、航空。指数反转初期,可以关注地产链中的家电、轻工等,熊转牛第一波,估值、超跌、政策变化比长期逻辑更重要。这一次的消费股上涨,经济Beta的逻辑比产业Alpha的逻辑更强,建议更早参与,如果等到消费数据改善后再参与,可能会面临2021年年初的估值天花板的限制。(4)周期中,地产链边际变化大,季度内反而可能更强。受益于可能存在的年底稳增长,可以关注之前跌幅较大的建材、机械和有色等周期股。